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,在持续两年多的种种揣测和议论纷纷之后,终于到了要和“环评资质“说再见的时候了。
1“环评”去资质化历程
2017年10月1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修改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〉的决定》,对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》进行了修改,删除了对环评单位的资质管理规定。自此,民间就开始了议论纷纷,各种言论甚嚣尘上。环保咨询
2018年8月31日,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大会上讲话时指出:取消“环评机构资质”“环保竣工验收”等2项行政审批事项,已经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,待相关法律修改后实施。此话一出,环评资质取消已成定局,人们更多议论的都是“环评”将何去何从?
2018年12月29日,全国人大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》作出修改,今后环评机构的资质审批监管将取消,符合条件的的建设单位可自行编制环评报告,并对相关报告结论负责。这也意味着,“环评”资质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。
当然,大家都清楚“环评资质”取消并不意味着取消“环评”。“环评”依然需要做,政府依然要监管,只是不再通过资质了,所以未来的“环评”将更加公正透明和竞争惨烈。那么,“放管服”改革背景下,“环评资质”取消究竟会对“环评”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?
命运多舛的“环评人”又该何去何从呢?
2 为什么国家会决心取消环评资质呢?
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大势所趋。
“弱资质化、服务为本、综合化”。这是国家推进“简放优”(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)的大势所趋。这里面不只是“环评”,几乎所有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都受到这轮大势波及。
2015年4月21日,国务院常务会上怒斥「中介评估」乱象。
“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:安评、环评、水评、能评、震评……这个评、那个评,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!”
正是那次会议上,对未来三年「去中介化改革」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:下一步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坚决整治「红顶中介」!
讲话振聋发聩,发人深省。也就是在这三年里面,那些所谓的「雷评」、「风评」等等都在一场“雷厉风行”的改革中成为历史。在这样一种“大背景”下,「环评」资质取消没有任何的意外。
第二个原因是市场化导向的必然需求。
就比如国企改革一样,坚持市场化导向,适应经济规律发展,满足市场竞争要求,这是一个机构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。“环评”也不例外,取消资质是市场化趋向,是革新的大方向,同样也是人心所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