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列表
新闻分类
环评编写时,怎样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?

环评编写中,确保环境监测数据有效性和代表性可从监测方案设计、点位设置、样品采集、分析测试及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着手,具体如下:

精心设计监测方案

明确监测目的:依据项目特点和环评要求,清晰确定监测目的,如了解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本底状况、评估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等,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监测方案。

综合考虑项目特征与环境因素:充分考量项目的类型、规模、工艺流程以及所在地的地形地貌、气象条件、水文特征等环境因素。例如,对于化工项目,需监测可能受污染的土壤、地表水和地下水;在多风地区,要特别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规律,合理设置监测点位。

科学设置监测点位

覆盖:使监测点位涵盖项目建设区域及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区域,包括上风向、下风向、地表水的上下游、地下水的不同含水层等,以反映环境质量状况。

突出: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和敏感目标,设置监测点位。如在垃圾焚烧厂周边,需在居民区、学校等敏感点附近设置大气监测点位,在渗滤液排放口附近设置地表水监测点位。

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: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,确定监测点位的数量、位置和间距。如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》中对大气监测点位的设置有明确规定,应据此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置。

规范采集监测样品

严格执行采样方法:依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和介质,采用规范的采样方法和工具。如采集大气样品时,要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和采样时间;采集土壤样品时,要按照相关标准确定采样深度、采样量和采样频率。

确保采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:在合适的时间和气象条件下进行采样,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。例如,对于大气污染物,要避开降雨、大风等特殊天气,选择正常气象条件下进行采样;对于地表水的监测,要考虑不同季节的流量变化和水质特点。

做好样品保存与运输:采集后的样品应按照规定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和运输,防止样品变质、损坏或受到污染。如水样需添加适量的保护剂,并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验室进行分析。

准确分析测试样品

选用适宜的分析方法: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,选择准确、可靠、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。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或国际公认的权威方法,如《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》等。

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:定期对分析测试仪器设备进行校准、检定和维护,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,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。例如,气相色谱仪、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要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校准。

严格实施质量控制

内部质量控制:监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,包括空白试验、平行样分析、加标回收试验等。通过这些措施对监测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,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测试中的误差和问题。

外部质量监督:积极参加国家或地方组织的能力验证、实验室间比对等活动,接受外部质量监督,以验证监测机构的分析测试能力和数据准确性。同时,可邀请第三方质量监督机构对监测过程和数据进行审核和评估。

数据审核与评估: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,检查数据的完整性、逻辑性和合理性。如发现数据异常,要及时进行复查和核实,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。

石家庄环评公司,环保咨询,环评编写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