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环评编写中,评估项目对声环境的影响程度,需要从项目声源分析、声环境现状调查、预测模型选择、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考虑,以下是具体的步骤和方法:
项目声源分析
识别声源类型:确定项目中存在的各种声源,如工业项目中的生产设备、风机、水泵、冷却塔等;交通项目中的车辆、飞机、火车等;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各类施工机械等。
确定声源参数:对于每个声源,需要明确其发声特性,包括声功率级、频率特性、发声持续时间、发声方式(连续或间歇)等。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设备手册、相关标准规范或实际测量获得。
声环境现状调查
监测布点: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、人口分布、敏感目标位置等因素,合理设置声环境监测点。一般在项目边界、周围敏感点(如居民区、学校、医院等)、噪声传播途径上的关键位置等设置监测点。
监测时间和频率:按照相关标准要求,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和频率。例如,对于工业项目,应分别在昼间和夜间进行监测,且监测天数不少于两天;对于交通项目,要考虑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变化,进行多次监测。
现状评价:分析监测数据,确定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现状,包括各监测点的等效连续 A 声级、噪声超标情况、主要噪声源等。同时,与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对比,评价现状声环境是否满足要求。
预测模型选择与计算
选择预测模型:根据项目声源特点和传播条件,选择合适的噪声预测模型。常用的模型有户外声传播衰减模型、点声源模型、线声源模型、面声源模型等。例如,对于单个的大型设备声源,可采用点声源模型;对于交通干线,可采用线声源模型。
确定预测参数:除了声源参数外,还需要确定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参数,如声波的传播距离、空气吸收系数、地面效应、屏障衰减系数等。这些参数与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条件、地形地貌、地面覆盖物等因素有关。
进行预测计算:将声源参数和传播参数代入预测模型,计算出项目在不同工况下、不同位置的噪声预测值。预测范围应包括项目边界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,关注敏感目标处的噪声值。
评价标准: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,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。如居民、文教区执行 1 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,工业生产区执行 3 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等。
影响程度分析:将预测值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,分析项目对声环境的影响程度。如果预测值超过标准值,说明项目对声环境有显著影响,需要进一步分析超标范围、超标量以及受影响的人口数量和敏感目标等。
影响范围确定:通过绘制等声级线图等方式,直观地展示项目噪声的影响范围。等声级线图可以清晰地显示不同声级的分布区域,帮助确定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范围。
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
噪声控制措施:根据影响评价结果,提出针对性的噪声防治措施。如对声源采取消声、减振、隔声等措施,降低声源噪声;在传播途径上设置声屏障、绿化隔离带等,减少噪声传播;对受影响的敏感目标采取安装隔声门窗、搬迁等措施。
跟踪监测计划:制定项目运营后的声环境跟踪监测计划,明确监测点位、监测频率、监测指标等,以便及时了解项目对声环境的实际影响,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。
在环评编写中,对项目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需要准确地分析各种因素,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评价,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噪声污染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