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评编写的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:
现场监测
大气环境监测:在项目所在地及周边设置多个监测点,使用大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本,分析其中的污染物浓度,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颗粒物等。同时,利用气象仪器监测风向、风速、气温、气压等气象参数,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。
水环境监测:在项目涉及的河流、湖泊、地下水等水体中设置监测断面和点位,采集水样进行分析。监测指标包括水温、pH 值、溶解氧、化学需氧量、生化需氧量、氨氮、总磷等,以评估水体的质量状况和受污染程度。
声环境监测:在项目边界及周边敏感点设置噪声监测点,使用声级计测量不同时段的噪声值,包括昼间和夜间的等效连续 A 声级,以确定项目对声环境的影响程度。
环评编写进行问卷调查
公众意见调查:设计问卷,向项目周边的居民、单位、社会组织等发放,了解他们对项目建设的态度、意见和建议,以及对当地环境质量的感受和关注的环境问题。
专家咨询:向环保领域的专家、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,获取他们对项目环境影响的专业意见和建议,为环评提供科学依据。
环评编写进行资料收集
项目相关资料:收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、设计方案、工艺流程、原材料及产品清单等资料,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工程特征,为分析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数据。
环境背景资料:收集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,包括地形地貌、气象条件、水文地质、土壤类型、植被覆盖、人口分布、经济发展等信息,以掌握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状况。
历史监测资料:收集项目所在地及周边区域过去的环境监测数据,了解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,为环评提供参考依据。
模型模拟
大气扩散模型:根据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源强、气象条件等参数,利用大气扩散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和浓度分布,预测项目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。
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:对于涉及水环境影响的项目,建立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,模拟水体的水流运动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,预测项目废水排放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。
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(GIS)技术
遥感技术:通过卫星遥感或航空遥感获取项目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的遥感影像,分析土地利用现状、植被覆盖、地形地貌等信息,为环评提供宏观的环境状况数据。
地理信息系统(GIS)技术:利用 GIS 技术对收集到的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管理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,例如绘制项目周边的环境敏感区分布图、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、水环境质量状况图等,直观地呈现项目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。